|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 ||||||
首页 | 地理教育 | 环境与遗产解说 | 可持续发展教育 | 王民简介 | ENGLISH |
|
中国中小学生环境知识、态度和预期行为关系研究
王民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系 中小学生的环境知识、环境态度和环境预期行为之间的关系是环境教育中的一个基础,因而受到各国环境教育研究的普遍重视。开展环境教育较早的国家对此都有深入的研究,并将此作为环境教育的基础。 一、一些国家和地区学生环境知识、态度和预期行为关系的研究将不同国家和地区调查环境知识、态度、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列表对比(见下表),国外环境知识与环境态度间相关性研究,显示出正相关、负相关及无关三种结果。在我国台湾地区的研究报道则多呈正相关或无关两种结果。
中国大陆在这方面的研究也不断见诸报端。那么我国中小学生总体的环境知识、环境态度和环境预期行为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它有什么特点?这是我国开展环境教育研究必须要进行的一项基础性的工作。 二、对中国中小学生环境知识、态度、预期行为的总体评价中国环境报社和北京师范大学资环系曾经采用科学抽样方法,于 1993—1995年对我国北京、上海(特邀参加)、辽宁、山东、吉林、湖北、江西、四川、甘肃、宁夏十个省(市、区)进行调查,每省随机抽取43所中学,并在所抽取的中学附近选一所同档次的小学,中、小学校共86所。每个学校再随机抽取20名学生,小学为五年级学生,中学为高中一年级学生。通过检验,获得有效样本15412人,占总样本的 97.3%。 中国中小学生环境意识调查问卷共分个人情况、环境知识、环境态度、环境预期行为、参与环境教育及活动的程度等6部分。对调查问卷进行内部一致性信度分析计算,中学生问卷,a=0.607;小学生问卷,a=0.608。具有较高信度。效度分析采用专家评价法,由22人担当专家,认为测验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按照环境意识单项评价模型和总体评价模型,我们进行统计计算,得到中、小学生环境知识、环境态度、环境预期行为以及综合值的分数如下: 采用学校一般给分标准,确定分数等级:100-90分级别为优;89-80分为良;79-70分为中;69-60分为及格;59分以下为差。分析上表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中学生的环境意识中,环境知识、环境态度的得分高于环境预期行为和环境教育参与态度的得分,表现出“知”与“行”有些脱节。特别是“行”,在四个部分中是最低的,令人担忧。 (2)小学生的环境意识中,环境知识、环境态度得分较低,而环境预期行为和对环境教育的参与态度得分较高。如果说,中学生的环境意识是“知”多“行”少;那么小学生则是“知”不足而“行”可嘉,其原因是:环境知识得分低与学习年限有关,这也影响到环境态 度。不过,对环境教育及活动有积极的态度和热情,可以帮助他们较快地弥补其知识的不足;也促使负责任环境行为的形成。 将所得分数进行分级,中、小学生的总体评价都是“中”。中学生的环境知识、环境态度、对环境教育的参与态度以及小学生的环境预期行为也处在“中”的等级上;小学生的环境知识、环境态度和中学生的环境预期行为处在“及格”的水平上。经归因得出,小学生的环境知识、环境态度处在“及格”水平上,基本上可以归于客观因素所致,而中学生的环境预期行为处在“及格”水平,可以较多地归因于主观因素,而不能强调客观。小学生的“对环境教育的态度”接近于优,基本上可认为是主观态度所致。 三、中国中、小学生环境知识、环境态度与环境预期行为相互关系 根据中国中、小学生的总体样本中的环境知识、环境态度、环境预期行为、环境教育的参与态度之间进行的相关分析,我们得出中、小学生环境知识、环境态度和环境预期行为的相关系数。 (1)中国小学生环境知识、态度与预期行为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从上看出,小学生的环境知识和环境态度、环境行为与环境教育参与均呈强相关。由此可以认为:小学生的环境态度的得分低,主要是环境知识不足;环境教育参与态度对学生的环境预期行为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从相关系数来看,存在增加知识,就可以形成环境态度,从而产生预期的环境行为。所以,对于小学生来讲,由于环境知识比较缺乏,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这时,他们的环境意识模式比较符合“知识-态度 -行为模式”。不过,环境态度在此分为两部分,一是对环境自身的态度,二是对环境教育及活动的参与态度。环境预期行为与环境教育的参与态度较之对环境自身的态度更为相关。比较充分地反映了小学生的特点。 (2)中国中学生环境知识、态度与预期行为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从关系图中可以看出,中学生的环境预期行为和环境教育的参与、环境知识和环境态度均呈强相关,在这一点上虽与小学生一致,但其意义不同:中学生环境态度得分高,与其环境知识较丰富密切相关;中学生环境预期行为水平较低与其对环境教育及活动的态度密切相关。而环境知识与环境预期行为、环境知识与环境教育参与处于弱相关,以至不相关的程度。 从相关系数中可以看出,中学生环境知识与环境预期行为、环境教育的参与态度的相关性较弱,与环境态度的相关程度也较小学生低。而环境态度与环境教育的参与态度及环境预期行为的相关程度在加大。所以,我们认为,中学生的环境意识模式(也可称环境行为模式)已由“知识-态度-行为模式”转变为“态度 - 行为模式”。对于中学生来讲,“态度-行为模式”中的“采取行动的意图”更多地表现为“环境教育的参与态度”。 (3)环境态度是中国中、小学生环境意识各部分中的中心要素,不论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其环境态度与其他部分都呈显著相关。可以说,环境态度是环境意识整体中的关键连结要素。 (4) 中学生环境意识中,环境行为与环境教育参与最为相关(相关系数最大);小学生环境意识中,环境知识与环境态度最为相关(相关系数最大)。它们恰好成为中、小学生环境意识得分中,最少的两项。可以认为,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对于小学生来讲,首要的问题是提高学生的环境知识,进而提高他们的环境态度;而对于中学生来讲,首要的问题则是提高学生对环境教育的参与态度以及环境预期行为。 环境教育2002年第3期 |
Copyright © 2005. 王民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09647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