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首页 地理教育 环境与遗产解说 可持续发展教育 王民简介 ENGLISH

用户名

密  码

  


初中地理教材

高中地理教材

地理教育研究

国际合作项目
相关文章    



ESD 专业区域中心

ESD 研究生班    

ESD 研讨会      

ESD 相关培训    

相关文章        



第一届全国中学生地理奥赛

旭川青少年地图竞赛

北京未成年人环境道德研究

国际地理奥林匹克竞赛

我国环境伦理道德的研究综述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王民  王飞鸽  仁青

    很多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文化中有很多思想就是最早的环境伦理观念。现代西方伦理学创始人施韦泽就称赞老子、孔子、孟子、墨子等中国古代哲学家把人与自然的交往过程归结为追求伦理目标的过程(施韦泽.敬畏生命[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除了“天人合一”、还有“敬畏生命兼爱万物”的伦理原则也是我国古代不同流派的思想家的共同主张,即把爱的伦理原则扩展到生命世界乃至整个自然界(章颖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环境伦理思想初探[J].同济大学学报20041)。但是在历史上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思想没有能够占据主导地位相反的有很多人认为,环境的恶劣状况是由上天决定的,于是我国传统农业中便有了“靠天吃饭”一说。也导致传统的伦理学只偏重于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对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的研究则是凤毛麟角(刘文霞、何贵中.人与自然关系新认识及环境伦理学发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11)

    现代的学者们对环境伦理的研究则呈现多样化特点。不同的学者都试图从自己的角度阐释不同的理解和观点,我们可由此对我国环境伦理道德研究的理论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一、对环境道德概念的研究

    环境道德是一种新的道德。

l                 杨润高认为道德的演化从古至今,可大致划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伦理道德,第二种是社会道德,第三种是环境道德。环境道德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科学地调整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建立一种健康协调的关系成为当前人类社会持续发展所必需的迫切要求。这种关系就是人类社会的第三种道德——环境道德(杨润高.试论可持续发展中的环境意识.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17)

l                 吴静认为环境道德的内涵是,人们在生存发展过程中,在感知自然界和他人的生存价值和生存权利后的道德良知,并由此约束自己的物质贪欲,善待自然环境,协调人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关系达到人与两大环境长久共存的一种伦理规范(吴静.环境道德可持续发展的希望所在[J].生态经济.2000 12)

l                 金其、金朝阳认为,环境道德就是人们的行为在没有任何压力和影响下,自觉自愿地符合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行为规范,且通过社会舆论和信念来调节和约束人的行为和意念(金其镛、金朝阳.论环境意识与环境道德[J].江汉大学学报.19998)

l                 盛世兰认为,环境道德是人类道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伦理观念在生态环境领域的深化、扩展和具体运用。环境道德是规范人对环境的观念和行为,调整人和人之间及人与环境之间相关利益关系的行为准则(盛世兰.在西部大开发中必须加强环境道德建设.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9)

l                 郭光辉认为,环境道德是人对自然关系在痛定思痛的深刻反省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理论认识和价值判断。其主要内容可归纳为代际公平、代内公平和人地公平(郭光辉.西部大开发中的环境道德建设.财经科学.2000 )

l                 周佩德、王晨认为,环境道德是人与自然、个人与居住地、人与人之间关于环境方面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是非标准、行为习惯等方面的一些普遍认识和共同规则(周佩德、王晨.论学校环境道德教育.四川环境.20002)

l                 傅国本认为,环境道德观的内涵:第一,自然生存权的观点;第二,世代间伦理的观点;第三,地球整体主义的观点(傅国本.新世纪呼唤环境道德观教育.海淀走读大学学报.20002)

l                 刘俊英认为,环境道德的核心是建立真正平等的、公正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倡导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共存共荣(刘俊英.论环境道德建设.烟台大学学报.20003)

l                 熊絮认为,环境道德是环境使人反思自身行为的结果体现,是环境观念的价值准则。它通过人们的自然价值观和社会舆论来调节,约束人们的行为(熊絮.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环境道德.华东经济管理.20006)

    对环境道德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表述,可以看出还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但基本上倾向于认为环境道德是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是人与人之间伦理道德向自然环境领域延伸和扩展的结果。

二、对环境道德组成部分的研究

    环境道德的组成部分是学者研究的另一个重点。

l                 葛希鹏认为,环境道德是人们对待环境的态度和行为的规范和准则。构成环境道德品质的四种基本成份,即环境道德认识、环境道德情感、环境道德意志和环境道德行为(葛希鹏,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境道德品质的探索.生物学杂志.19965)

l                 周佩德、王晟认为,环境道德的内容大体由一个基本原则、四个行为规范和两个范畴构成。具体为:1)集体主义原则。它是环境道德的基本原则,是人们在环境中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应当遵循的根本原则。2)环境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环境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绳,是评价人们环境行为善恶的标准。具体包括以下四个行为规范:热爱自然、防治污染、保护物种、讲究卫生。3)环境范畴。反映着环境道德关系的某些本质方面帮助人们自觉调整关系,以实践环境道德原则、规范的要求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内容:a.良心:是指人们在履行对环境和对他人义务过程中所形成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b.义务:是指人们对环境和他人应尽的道德责任(周佩德、王晟.论学校环境道德教育.四川环境.20002)

l                 杨润高认为,作为一种正确地反映人类社会与环境休戚相关的行为观念,环境道德的内容可大致归纳为两点:1)我们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人类目前唯一的栖息处所,人类不应破坏它,不应污染我们生活环境;2)世间万物都是平等的,都有生存的权利,人类应保护其他物种的生存(杨润高.试论可持续发展中的环境意识.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3)

l                 刘俊英认为,在人类发展的现阶段,环境道德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1)实现人类自身的平等;2)实现人与自然的平等(刘俊英.论环境道德建设.烟台大学学报.20003)

l                 熊絮认为,环境道德包括环境道德意识、环境道德原则和环境道德规范三方面(熊絮.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环境道德.华东经济管理.20006)

l                 曾建平认为,环境道德的核心观念主要是自然价值观、自然权利观、人类对待自然的义务。概括地说,它包括:敬畏生命、热爱自然、合理消费、改善环境;洁净生产、保护环境;维护和平、反对破坏环境等等(曾建平.环境道德教育研究论纲.吉首大学学报.20032)

l                 傅国本认为,环境教育的内容包括:环境保护意识、环境道德情感、环境道德意志、环境道德习惯(傅国本.新世纪呼唤环境道德观教育.海淀走读大学学报.20002)

    上述学者是从两个角度来认识环境道德的组成部分,一个是环境道德的组成类型,一个是环境道德的组成内容。从环境道德的组成类型看,认识较为一致,也就是道德的组成类型。在环境道德的组成内容上,看法较多归纳起来为两方面,一是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隐含其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然,也有的学者从人的价值与自然的价值,人的权利与自然的权利等方面着手研究,如陈爱华通过对令人困惑的环境悖论、人的价值与自然的价值以及发展观抉择的追问,引发我们对自身生存方式的追问,认为环境伦理学要求人们诗意的栖居在自然(环境)中。(陈爱华,环境伦理何以可能[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41)

三、对环境伦理道德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的研究

l                 李寿德等人认为,中国环境伦理学产生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四个方面:1)对人与自然界关系问题的研究2)对自然界价值问题的研究;3)对西方环境伦理学的跟踪和了解;4)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中国环境伦理学研究进展同.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6)

l                 李万古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的基础上把人与自然有机地统一起来扬弃了历史上人与自然的有关理论为寻求环境道德的理论基础提供了根据。他指出马恩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系统的方法研究道德揭示了道德产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我们研究环境道德提供了一般的方法论原则:门从道德和利益矛盾关系中揭示道德的特殊性;2)从人类思维内在矛盾中揭示道德发展的特殊性(李万古、环境道德研究的方法论[J].山东师大学报.19951)

四、对环境伦理道德基本原则和规范的研究

l                 有的学者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总结环境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和规范。如刘福森认为环境伦理学首先要确立的基本原则是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中,我们有能力做的,并非一定就是我们应当做的。我们要从人与环境关系的视阈来对人本身进行重新思考对人类行为进行重新评价与规范实现人类生存新的终极关怀提出了不同于传统人道主义的新人道主义(刘福森.“环境哲学”的五个问题[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11)

l                 有的学者同样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认为环境伦理的基本原则和规范是门)爱护并尊重生命和自然2)不应该伤害生命和自然界反对毁灭生态的战争反对掠夺性的开发资源,3)应当保护和促进生命和自然界的发展:4)确立新的全球伦理观,即对人类公共利益的关心(刘方.当代环境伦理学研究综述[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04)

l                 有的学者从生活的具体层面来论述环境伦理的主要道德规范认为除了要坚持利益公正的原则外,还要“合理消费”、“控制人口”、“维护和平”、“适度发展”(同上)

l                 还有的学者从保护自然是人类共同的道德责任角度出发提出“热爱大自然保护自然环境”并确立了相应的原则(王正平.论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问题[J].北京哲学研究.19895)

五、对环境伦理道德标准的研究

l                 余谋昌认为,环境伦理学的道德标准是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和自然界。他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生态道德标准:1)如果你的行为是危害物种生存的就是不道德的2)你的行为不破坏基本生态过程,否则就是不道德的(余谋昌.传播环境伦理建设环境文化[J].科学中国人)

l                 钱箭星指出,环境道德的操作标准既要符合生态规律的要求,又要符合生态环境道德的内在逻辑。他认为在构建环境道德的标准时,可以借鉴经济学的成本效益分析法,即在谋求经济利益的过程中,利益由谁获得环境成本就由谁支付。因为丝毫不破坏环境是难以做到的,但至少必须自己承担起环境成本或做了必要的社会补偿,最终增加了社会总福利,这才是道德的(钱箭星.环境道德:基础机制效益[J].宁夏社会科学.2003 3)

l                 黄爱宝则认为,道德境界的标准必须转化为解决人的利益与所在非人类自然的利益等具体矛盾冲突的原则才有现实可行性,人类不应追求和维护绝对不从人的利益出发的所谓非人类自然的利益。所谓非人类中心境界不能够也不应该超越所谓人类中心境界(黄爱宝.环境伦理的道德境界[[J].东岳论丛.20035)

六、对环境伦理道德特征及其实践途径的研究

l                 王慰认为,环境道德的特征包括有历史性、利益性和复杂性三大特点,其实践途径在于:1)建立平等的国际秩序;2)落实各个国家的生态环境保护。(王慰.论环境道德的特征及其实践途径[J].陕西环境.20024)

l                 佑素珍则认为它的特征包括三方面,即追求和谐、关注未来、强调整体。(同上)

七、关于环境伦理道德与教育、可持续发展以及诸多方面的研究

l                 还有很多学者从多种角度论述了环境伦理与教育的问题,如叶国洪论述了环境伦理与环境教育(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 1),余玉花、唐建生、古立新、李章欣、曾建平等人都在这一方面有所研究。

l                 还有学者专门研究了环境伦理道德与可持续问题,如任丽萍研究了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1),吴静在这一方面也有所研究。

l                 还有的学者研究了环境道德与多种问题的关系,如侯吉侠研究了环境道德与生态意识、环境教育的关系(侯吉侠.试论生态意识与环境道德.烟台大学学报.19963)

以上我们从七个方面,试图对环境伦理道德进行一个综述研究。可以看出,这个问题是一个热点问题吸引了不同学科的学者的注意有不少的研究,取得可喜的成果但也要看到对此的研究还刚刚开始值得更多的学者进一步深入研究。

——摘自《环境教育》2005年第1


Copyright © 2005.  王民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096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