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首页 地理教育 环境与遗产解说 可持续发展教育 王民简介 ENGLISH

用户名

密  码

  


初中地理教材

高中地理教材

地理教育研究

国际合作项目
相关文章    



ESD 专业区域中心

ESD 研究生班    

ESD 研讨会      

ESD 相关培训    

相关文章        



第一届全国中学生地理奥赛

旭川青少年地图竞赛

北京未成年人环境道德研究

国际地理奥林匹克竞赛

试论环境意识不同表现形态之间的相互影响

王民(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 100875)

The Interaction Among the Different Forms of Expression of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Wang Min

    摘要  环境意识的不同表现形态中,学术形态作用明确、起先导作用,未来形态作用较固定。政府形态和大众形态之间的相互影响有两种模式:一是大众形态影响政府形态,为自下而上模式;一是政府形态影响大众形态,为自上而下模式。西方国家较多地呈现自下而上模式,而我国较多地表现为自上而下模式。学术形态的代表者知识分了、政府形态的代表者国家行政人员的个体意识对群体和社会环境意识影响较大;大众形态的代表者城市居民主要以群体意识出现;未来形态的代表者中小学生不断接受先进的观念,常有个体和小群体新的表现。

    关键词  环境意识  个体环境意识  群体环境意识

    Abstract   Among the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cademic form acted as a guide, the future form was comparatively fixed. There were two models i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government form and public form, one was the model which public form affected government form, named down-to-up, common in western, the other was the model which government form affected public form, named up-to-down, common in China. The individuals in academic and government forms had the greater influence to grouped and social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The public form was mostly expressed as grouped awareness. The future form can accept advanced idea constantly.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Individual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Grouped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1、环境意识不同表现形态之间的相互影响

    环境意识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世界环境保护运动之中,它代表人类对人与环境关系的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作为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环境意识必然要在社会中表现出来。根据世界环境保护运动中出现的不同代表性群体的社会性言论、行为及其社会功能,并参照意识形式与社会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将环境意识划分为环境意识的学术形态、政府形态(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大众形态、未来形态;它们的代表人群分别是知识分子、国家行政人员、城市居民、中小学生[1]

    在环境意识的几种形态中,学术形态的作用比较明确,它所提出的思想观念往往在人与环境关系中起着先导作用,国外有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学”、卡逊的《寂静的春天》,中国也有马寅初的《新人口论》。未来形态的作用也比较固定。因此,环境意识不同形态之间的相互影响主要是探讨政府形态和大众形态两者之间的关系。事实上,这两者的关系也构成了环境意识各表现形态中的主要关系。依据在相互影响中起主要作用的角色不同,政府形态和大众形态的关系可有两种模式:一是以大众形态为主,影响政府形态,可称为自下而上的模式;二是以政府形态为主,影响大众形态,可称为自上而下的模式。

    《面向21世纪的环境教育》研究报告叙述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 OECD}成员国的学校、教师和学生如何通过环境教育来迎接可持续发展社会的挑战[2]。该报告认为:“大部分政府机构不发起环境行动,但响应群众的关心。一般说来,社会机构、教堂、大学或公司都不发起环境行动。所以,环境主义(保护行动)和环境教育基本上是群众性社会活动或发源于群众的活动。”该报告认为:“政府对公众关心环境保护的反应是:公众的关心越强烈,则政府反应越大。当然,政府还必须与其他许多问题进行斗争,所以只有当环境关心成为不仅有巨大说服力而且有巨大压力的方式时,才会引起政府的注意并导致政府行动上的反应而不是语言上的)……在大部分国家,环境保护主要是一种群众性社会运动,公众比政府更加关心环境。”国际环境保护运动的发展历程也表明,西方发达国家环境意识不同形态的相互影响是遵循自下而上的模式。

    如果说,西方发达国家环境意识不同形态相互影响明显地表现为自下而上的模式,那么我国(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认为是发展中国家)环境意识不同形态的相互影响则明显地表现为自上而下的模式。中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鲜明的政府主导的色彩。在我国,环境意识的政府形态引导和影响大众形态是显而易见的,这与中国的国情、传统、国家体制、国际背景等都有关系。如果以国际上环境意识的大众形态形成的三个标志来衡量的话,我国环境意识的大众形态还处在形成的初期,并受到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我国环境保护运动大多是由政府发动、支持和赞助的,如“中华环保世纪行”、“环境保护宣传月”、“世界环境日”等,民间环境保护组织也得到政府的支持和肯定。《中国21世纪议程》第20章中写道:“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必须依靠公众与社会团体的支持和参与。”提高民众的环境意识,是政府不遗余力的奋斗目标。曲格平同志多次讲到,中国的环境保护工作是靠宣传教育起家的。

    由此可见,我国环境意识不同形态的影响明显遵循自上而下的模式。不少发展中国家也程度不同地遵循这一模式。

2、个体环境意识和群体环境意识的关系与相互转换

    环境意识的不同形态是由不同群体表现出来的,群体是由个人组成的,所以从环境意识的主体来看,还可以分为个体环境意识和群体环境意识。从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关系来分析环境意识不同形态之阳J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这对于全面认识环境意识的相互影响无疑是有益的,因为不论哪一种形态都包括个体环境意识和群体环境意识。

个体环境意识是特定历史时代某一具体人物的环境认识水平和环境道德水平。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由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错综复杂,每个人的社会实践都有自己的独特性;社会上没有两个经历完全相同的人,因此也不会有完全相同的内心世界和完全相同的个人意识(内化结构不同)。个体环境意识也是如此,个体环境意识存在明显的差异。

    群体环境意识是特定历史时代一定人群或全体人类的环境认识水平和环境道德水平。社会中一定的人群结成一定的社会共同体,各社会共同体具有共同的社会地位、共同的生活条件以及共同的社会实践,从而产生共同的群体意识。具有共同群体意识的群体,其环境意识也基本相同。依据群体内环境意识共同性的多少,也可分为不同层次,如一个班的中学生,某个年级的中学生,一个学校、一个城市、全国的中学生,等等。群体环境意识是复杂的、各式各样的,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环境意识水平。

    个体环境意识和群体环境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不完全是)存在着部分和整体、个别和一般的关系。一般不能离开个别,整体不能离开部分。群体是由一定数量的个人构成的,离开具体的个体环境意识是无法理解群体以至社会环境意识的。个别也不能离开一般,个体环境意识也离不开群体或社会的环境意识。由于社会实践把人们紧密地联系起来,因而个体环境意识总是这样那样地、直接或间接地与社会环境意识相联系。

    社会环境意识和个体环境意识是相互联系和转化的。社会环境意识影响个体环境意识的发展。所以,个体环境意识不仅是个体独特实践的产物,也是特定的文化、思想、意识影响和作用的产物。因此,一定的社会或群体环境意识和有效的教育可以造就一代人,这就是群体、社会环境意识向个体环境意识的转化。有自己环境意识的个人,对」几社会环境意识的顺从或抵制、批判或创新,总是这样那样地影响着群体及社会环境意识及其发展。个别人的环境意识、思想、理论一旦被社会承认和接受,它就转化为社会环境意识而存在下来,并有可能不断地发展。从历史上看,无不是先有一些个体的先导性的环境意识,通过思想感召、行政指令、社会舆论等方式,引导影响群体、社会,逐渐变为社会的环境意识,如卡逊等现代环境意识的先驱们。但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先进的个人环境意识无不是变为社会环境意识才起作用。

    联系环境意识的四种不同形态,各形态中个体环境意识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讲,对群体、社会环境意识影响较大的个体环境意识主要来自知识分子和国家行政人员;同时,他们的群体环境意识对社会的影响也是主导型的。大众形态,主要是以群体环境意识出现,是环境意识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导致人与环境关系矛盾对立的逆环境意识,他们会在先进人地观的感召上通过组织环境保护运动、民众舆论、社会呼吁等方式表示反对,并最终影响政府形态。可以说,大众形态是环境意识实践的主体,个体、群体先进的环境意识只有被他们所接受,才能变为社会的环境意识。

    未来形态也主要是以群体环境意识方式存在。但是由于他们处于受教育阶段,容易接受人类先进的思想,不能排除其中个体或小群体环境意识反映出环境意识的新苗头而对群体和社会环境意识产生影响。当然,这种影响要通过其他形态,主要是政府形态、媒体等,才能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民.环境意识及测试研究.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

    2   OECD.  Environmental Learning for the 21st Century. 75775 PARIS CEDEX 16, France. 1995.

                          ( 收稿1999- 10- 18)

 

——摘自《环境导报》2000年第2

 

 


Copyright © 2005.  王民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096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