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首页 地理教育 环境与遗产解说 可持续发展教育 王民简介 ENGLISH
用户名
密  码

王民教授接受《绿叶》杂志采访



初中地理教材

高中地理教材

地理教育研究

国际合作项目
相关文章    



ESD 专业区域中心

ESD 研究生班    

ESD 研讨会      

ESD 相关培训    

相关文章    



第一届全国中学生地理奥赛

旭川青少年地图竞赛

北京未成年人环境道德研究

国际地理奥林匹克竞赛



  6月底,王民教授接受《绿叶》杂志记者的采访,发表了题为“环境教育的成效取决于全社会的支持”的 文章,将刊登在近期的《绿叶》杂志上。文章的全稿如下。

环境教育的成效取决于全社会的支持

王 民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地理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心主任。

摘要:影响人们环境行为的,不单是个知识问题,更多地是一个意识问题,所以现在的环境教育也不应当只一个知识教育,更应当是环境意识的教育。针对不同的对象,环境教育的内容要有不同的侧重, 对于小学生,主要还是要让他们多了解知识,对于高中生,更多地是要改变他们的态度,通过改变环境态度改变他们的环境行为。中国的环境教育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有了比较好的教育基础,公众的环境意识也在提高,但目前整个社会对环境教育的关注有所减弱,而且也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使得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一、环境意识主要是环境意识的教育  

问: 环境教育包括哪些内容?它更主要地是一种专业知识的教育还是环境意识的教育?

  答:我在讲“环境教育课”时,曾经把世界上不同时期关于环境教育的定义收集了一下,加起来有五十个以上。从培养目标上看,环境教育的内容包括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几大方面。因为环境问题不单是自然的,还是社会的。所以 环境知识的内容丰富、广泛,既包括自然科学知识,也包括社会科学的知识; 环境技能也可以分两种,一种是自然科学的技能,一种是社会研究的技能。但其实环境教育更为根本的是培养人们的价值观,从全世界各国有关环境教育的定义都非常强调这一点,环境教育到最后就是培养人们的价值观,环境知识和环境技能都是为培养价值观服务的。所以说环境教育更主要地是一种环境意识的教育,而不只是环境专业知识的教育。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们那时搞环境教育,曾经习惯地从字面上理解,把环境教育理解成像物理、化学、历史、地理这样的学科教育,认为它的培养方式也无外乎就是讲知识,评价的方式也多是考试、竞赛。随着环境教育的深入,我们现在更多地认为环境教育是环境意识的教育。环境教育不是说在哪个年龄段学过一些知识就完了,它是终身性的。因为环境问题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关于环境的知识也会不断更新,所以培养环境意识、养成负责的行为习惯就显得比纯粹灌输知识更重要。

  什么是环境意识?环境意识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多层次、全方位反映了人与环境的关系。包括五个方面,一、环境认识观, 这是环境意识的始端。它解决环境是什么与应该是怎样的问题以及人与环境的关系的认识问题。二、环境价值观,反映了人们对环境的理性思考,它是对环境价值大小、多少、需要与不需要以及重要性的主观反映,是人们对环境的态度。它解决环境意识中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问题。三、环境伦理观,从一定意义上讲,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是由人类的失误造成的,要解决这种矛盾,首先必须从调节人类的行为开始,这就需要建立新的环境伦理道德规范,来约束、调节、引导人类的行为。它解决环境意识中“应该怎样做”的问题。四、环境法制观,除了道德约束,还必须借助社会法律形式,强制人们的活动遵循自然生态规律,调节和解决人们在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过程中发生的种种矛盾。它解决环境意识中“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的问题。五、环境保护自觉参与观,它是人们在环境意识提高的基础上,产生的对环境保护的使命感、责任感以及自觉的行为习惯。它解决环境意识中“怎样做”和“怎样做得好”的问题,也是环境意识的落实与体现环节。

问:现在我们更欠缺的是环境意识还是关于环境的专业知识?

  答:这个我们有过多次专门的研究。 从 1993 年开始,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与中国环境报社合作,承担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个项目,开展中国中小学生环境教育的研究。其中我们对全国中小学生的环境意识做了一个大范围的抽样调查,抽到 10 个省市, 800 多个学校, 16000 多个学生,从调查角度看样本是非常大的。 我们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了明确的结论:中国的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长,环境知识不断提高,但是环境态度、环境参与和环境行为却不断下降。之后在 2007 年, 我们又承担了北京市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的一个项目,对北京市未成年人的环境道德进行调查,在全市范围进行抽样, 调查的小学、初中、高中学生近 4000 个学生,最后得出的结论与十多年前全国的调查是一样的,即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长,环境知识不断增加,但是环境态度、环境参与和环境行为却不断下降。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影响人们环境行为的,不单是个知识问题,更多地是一个意识问题,所以现在的环境教育也不应当只一个知识教育,更应当是环境意识的教育。比如说现在很多破坏环境的行为,难道那些人不知道这是破坏环境吗,他知道,但他还是去做,所以重要的还是把环境意识培养好,最后落实到行为上。

问:环境教育面向的对象主要是谁?

  答:刚才我们说过,环境教育的特点就是终身化,它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全民性。全体公民,无论是谁,都应该进行环境教育。但是环境教育也有一些比较重要的对象,如果简单地分,就可以分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分别针对学生和社会公众。在《环境意识及测评方法研究》一书中,我把现代环境意识分为四个重要的表现形态:学术形态、政府形态、大众形态、未来形态。这四个形态分别的代表人群就是知识分子、官员、城市居民和中小学生。在这里边,中小学生当然是环境教育的重要对象,因为无论今后是搞学问、做官,还是作为普通老百姓,都是从中小学生走过来的。但是环境教育不能仅仅面向中小学生,还要开展广泛的社会环境教育, 现在引起环境问题的主要是成年人,另外政府官员有很大的行政决定权力,都要开展环境教育,否则不能解决问题。

问:企业的管理经营人员是不是也是环境教育的一个重要对象?

  答:企业的事情不单是一个教育问题,还是一个法律约束问题。比如说有些企业排放污水等,难道他们不知道什么是污染物?什么行为是破坏环境的吗?他们肯定知道。类似的情况也包括某些政府官员,他也知道什么会有环境污染,但在政绩、产值等多种利益因素影响下,他明知道那个项目有污染他还是要上马。所以对于现在的政府官员和企业管理人员,可能主要不是一个教育问题,而是一个法律约束问题。教育是什么?是你不懂的时候,给你建立观念,开化思想,普及知识,如果你懂了还要去干,这就不是教育能解决的问题了。

问:针对不同的对象,环境教育的内容是不是会有不同的侧重点?

  答:从我们的多次调查看,对于小学生来讲,他们的环境意识类型是知识 - 态度 - 行为,也就是从环境知识到环境态度再到环境行为,是可以转化的。但对于高中生,他们的环境意识类型就变成环境态度 - 环境行为,环境知识就对他们影响不大了,他们的环境意识类型就是从环境态度到环境行为。我们成年人的环境意识类型也一样,环境知识的影响不是很大。所以对于小学生,主要还是要让他们多了解环境知识,进行环境知识方面的教育,促使向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转化;而对于高中生,更多地是要改变他们的态度,通过改变环境态度改变他们的环境行为。怎么改变他们的环境态度呢?知识的作用不大了。什么管用?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开展环境教育的参与有效果。比如通过参与环境教育的一些活动,对改变他们的态度和行为是非常有效的。

  对于普通的社会公众来讲,除了环境教育,经济上的措施是必须的,最后还需要法律规范,这三个方面的措施缺一不可。教育是必须的,但不是万能的,必须辅助其他措施。比如四年前开始强制不提供免费塑料袋,塑料袋的使用马上大幅度减少,所以有时候单靠教育不管用,必须采取经济的手段。然后再往下就是法律了,比如对空气、水造成污染,就必须受到法律的制裁。

  另外对于公众来讲,媒体的宣传导向也是很重要的。现在一些媒体散布一些奢侈排场、及时行乐的信息,这对于社会的风气是有很大影响的。如果整个社会的行为都没有约束,整天就是疯狂消费,那么对自然环境是有很大的压力的。有学者研究过,判定当地城市的公众的环境意识,就看他们的媒体报道,公众的环境意识一般不会比媒体报道表现出来的更高。

二、环境教育需要良好的社会条件  

问: 中国现在环境教育取得了哪些成果?主要不足是什么?

  答:中国的环境教育是与环境保护一起发展起来的。早期左倾思想认为环境问题是资本主义的弊病,我们社会主义不会有。这里一定要提到周恩来总理,由于他的远见,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就开始关注三废问题了。 在周恩来总理的安排下,中国派团参加1972年6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人类环境会议。在他的指示下, 1973年8月5日至20日,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在北京召开。这也是中国环境教育的开始,到现在已经四十年了。 1974年,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成立,促进了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和环境教育的开展。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环境教育一直是在自己摸索,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中国的环境教育与国际上的合作交流越来越多,一些先进的经验也引进来了。

  应该说,到现在中国的环境教育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首先就是中国政府对环境教育一直是高度关注,为环境教育奠定了比较好的基础。中国的环境保护应该说是宣传教育起家的。中国的环境教育有几个口号,比如“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环境保护,从娃娃抓起”。这都是非常著名的口号,也是非常有用的做法。其次把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这都是环境教育的基础。再有就是在 2000 年以后新一轮中小学课程改革中,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生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规定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二年级,每年有四节必修的环境教育课,另外还发布了《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

  经过多年的环境教育,民众的环境意识总体来讲是提高了的,大家的基本共识是有的。从多个调查机构都公众环保意识的调查,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一点。我们从一些标志也可以看出来,比如原来是环境质量周报,后来就变成日报,再变成预报,各种新闻也从不同方面对环境问题表示关注。另外这些年环保方面的活动也开展起来了,比如说绿色学校、环境教育基地、环境友好型学校等都起到很好的作用。目前各地又在进一步建立环境教育基地,开展社会环境教育。我也参加一些环境教育基地的评选,比如北京环卫集团小武基固体废物分选转运站、通州的一个废旧家用电器拆装厂,现在都变成环境教育基地了,让公众看到真实的情况。从这些方面也可以看出,中国的环境教育从原来仅仅强调学校教育,到现在也逐渐开始注重社会教育了。现在很多公共场所,包括博物馆、公园、植物园,都有环境教育的内容了。

  如果说到不足,可能有这么几个方面。一方面,我们可能比较多地关注环境教育的可展示的东西,对于通过环境教育改变人的价值观这方面却关注不够;比较强调建立一个设施,但可能不太关注怎么让这个设施比较良好地运作起来。总的来看,我们更多地关注环境教育的形式、硬件的方面,但对于环境教育的内容、软件的方面的关注则比较欠缺。以前人们还觉得环境教育新鲜,但现在吸引人们眼球的东西越来越多,人们对环境教育就不再有以前那么关注了。可是从开始环境教育到现在,四十年过去了,环境教育的重要性非但没有减弱,反而变得更加重要。因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增加,社会发展速度加快,环境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峻。我们把 2000 年到 2030 年前后,叫做中国环境的最狭窄通道。这段时间,中国人口逐渐增加,到 2030 年前后达到峰值,大概十五亿多,如果没有特殊原因影响的话,中国经济也还会平稳地增长。由于人口和经济的压力,将会使得中国的环境问题的不会有丝毫的减弱,环境教育也因此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第二个方面就是社会的支持不够,中国环境问题引起很多关注,环境教育也比较普及,但是整个社会对环境教育的关注还是不够,或者说目前还有减弱,这使教育的成效大打折扣。老师在学校课堂里面讲得很热闹,但一出校门,社会的影响就把教育的影响抵消掉了。前面说到过,我们在 1995 年和 2007 年分别对全国的中小学生和北京市的未成年人做过调查,研究家庭、社会、学校这些三个因素对学生环境意识的影响,我们从计算模型得出的结论是,学校对中小学生环境意识的影响是正面的,而家庭、社会因素对于小学生的影响是正面的,但对初中生、高中生的环境意识的影响就变成负面的了。这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说一个学生在他的成长过程中,社会是有问题的,没有形成一个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社会氛围。我们常把环境教育当成学校的一个事情,但从现代环境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它不是从学校里面产生的,它最早是从美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关注农药杀虫剂问题开始的,这个关注最后引发了美国的环境保护运动,随后就有了环境教育的普及。所以说环境教育从历史上来讲它环境保护运动的一个产物,从目的上来讲它最终是为了解决环境问题。如果我们把环境教育仅仅当做学校的事情,课上学完了考试,然后再给一个分数就完了,这其实与环境教育的起源和目标是完全不符合的。

问:回顾国外环境教育的历史,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答:国外环境教育的历史也并不长,从 1948 年环境教育这个词出现算起,到现在也就六十多年的时间,这个时间和人类历史相比是很短的。但这也可以看出,环境教育的确很重要,否则不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就普及到全世界。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环境保护运动发展很迅速,到了七八十年代,就已经变成一个世界性的潮流了。从那时候其我们就开始思考怎么解决环境问题,当时觉得最根本还是要教育人,环境教育就这样搞起来了。当然后来也慢慢发现,仅仅关注环境问题本身是不能解决环境问题的。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巴西里约开会,提出可持续发展,环境教育也慢慢发展为可持续发展教育。环境教育的主要对象是环境,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对象核心是人,是社会,如果你不解决社会的问题,你也解决不了环境的问题。所以可持续发展教育不仅关注环境的问题,也关注在社会发展可持续的情况下来解决环境问题。其实国际环境教育的历史,就是从环境教育到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历史。现在国际上的环境教育基本上都走向可持续发展教育了,标志就是联合国大会批准并在全世界推广的2005年到2014年《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纲领》。

问:中国环境教育和国外相比有什么差距?

  答:就环境教育的内容来看,差别不是很大,我国颁布的中小学环境教育大纲也反映了国际环境教育的发展趋势。我参观过国外的不少地方,如果说有差异的话,主要表现在环境教育的形式和方法上。再广泛的讲,关键还是社会的问题,也就是说,整个社会是不是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如果不是在一个有效的氛围内开展教育,那环境教育就会打折扣。有研究称,中国居民的环境意识可以概括为日常生活型的,他们的行为从生活角度考虑的,而国外的环境意识是生态型的,他们主要是考虑生态本身,这是有区别的。因为我们国家还处在发展工业化的阶段,公民整体的环保意识和西方是有差距的。当然还有一些问题是过程型的,比如扔垃圾,谁也不会否认,西方发达国家这方面做得好一些。但他们环境意识高,不是天生的,是在多年的环境保护过程中培养出来的。

  要提高环境意识,教育是必要的,经济措施液要有,法律也必不可少,但后两者我们可能做得还不够。我们知道,德国环保意识比较高,但也不单是教育出来的。 1993 年我去德国的鲁尔区访问,手里有个垃圾,下车以后正好路边有个垃圾桶,在看清楚了是装什么垃圾的后,才把垃圾扔那里了。但随行的德国人告诉我,你不能往那里扔,我说为什么不能,不都分类了吗,他说这个垃圾桶你没有交钱。再一个就是对污染环境的行为给予高额惩罚,这方面我们做得还很不够。

  中国现在很多组织、很多大学跟国外有很多的联系,从教育的内容方法到教学的形式,应该说也借鉴了很多有意义的经验。仅从环境教育本身来看,我觉得没有太大差距。但从效果角度来讲,还有一些差距。这又反过来让我们反思,怎么让我们的环境教育更有效。

三、环境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问:您这里有个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专业区域中心的项目,具体是怎么运作的?此外你们还参与过哪些环境教育方面的工作?

  答:这个可持续发展教育专业区域中心,就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十年规划的一个实施项目。为了落实这个规划,联合国大学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搞了一个可持续发展教育区域中心,就是要在区域的角度来推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区域中心有两个,一个是在浙江的安吉,一个就是北京师范大学的 RCE 北京。我们主要是和北京市,特别是北京市昌平区合作,围绕教师培训,推进昌平区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活动。比如昌平区的生态农业、水资源保护。 RCE 北京现在关注的领域也在逐渐扩展,包括妇女问题、灾害问题、文化保护等等。

  另外我们这个中心还开办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生课程班,这个课程班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和北京教科院组织的,针对全北京的教师,另一个是和昌平区教委合作,大概有二十几个学校,四十几个老师,通过他们来影响这个区域,我们还请昌平区的领导来给学员上课,包括科委、纪委、教委、党办的。 2007 年我们在昌平还组织开过一个可持续发展教育专业区域中心国际论坛,把联合国大学校长兼联合国副秘书长 Hans J.A.van Ginkel 教授 请来了,这次论坛对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应该说是起了很大作用的。我们也承接教育部教育规划项目,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生班结合起来。最后编写了 《 可持续发展教育概论》 、《 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项目与国际动态》 、《 可持续发展教育与绿色大学》 、《 可持续发展教育评估探索》 、《 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 、《 可持续发展教育案例研究》等系列教材, 对可持续发展教育做了比较深入的探讨。

  我们这里还有一个环境遗产解说中心,做的工作就是环境遗产解说。我们在这方面也做了不少研究,像云台山的环境遗产解说的评价,山东天宇自然博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的环境解说。我们也参与过一些培训。我们主要开展环境遗产解说研究,主要是四块,解说调查、解说评价、解说规划和解说设计。我们先是进行游客调查、解说员调查,然后再进行评价,在这两个基础上,搞解说的规划,规划完后再进行设计。为什么要做环境解说,这也是受美国的影响。美国的环境解说就比较注重在解说过程中让人们受到一些教育和启发。现在我们公园景点的解说,八卦秘闻多,科学知识少,环境保护少。所以环境解说要把解说对象的价值比较多地表现出来。环境遗产解说也是开展环境教育的一个重要形式。环境解说通过提供直观感受来提高环境意识,比课堂讲授和书本阅读要来得更直接,而且它也更有利于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掌握解决环境问题的知识与技能。此外,环境解说对于人们形成正确的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都是非常有效的。

  最近几年,我们主要开展环境教育法的研究,积极参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环境教育条例的有关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责任编辑:夏永红)

 

 

Copyright © 2005.  王民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09647号